术语

豉渣

豉渣是酱油制作中产生的副产品。酱油制作是个反复抽取发酵酱缸表面汁液的过程,经多次抽取后剩在缸底的残余物便是豉渣。豉渣一开始被作为饲料使用,后来则常被二次加工为调味酱料

另参:抽

抽即抽取,指从发酵完成的大豆中抽取酱汁。如“头抽”,即从新发酵完成的豆中第一次抽取而得的酱汁。

点浆

点浆是豆腐制作流程中凝固环节两大步骤中的第一步,即将凝固剂加入熟豆浆中以形成豆腐

同义词:点脑、点卤

点卤

点卤是豆腐制作流程中凝固环节两大步骤中的第一步,即将凝固剂加入熟豆浆中以形成豆腐脑

同义词:点脑、点浆

点脑

点脑是豆腐制作流程中凝固环节两大步骤中的第一步,即将凝固剂加入熟豆浆中以形成豆腐脑

同义词:点浆、点卤

豆腐

豆腐在古代曾有过其他名字:犁祁、豆乳、菽乳、豆脯、盐酪、素醍小宰羊等。它在英语和法语中都以tofu形式出现,该词来自日文“tōfu”,而“tōfu”本身是中文“豆腐”在日文中的发音。

豆浆清

豆浆清指的是豆腐制作过程中豆浆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同义词:黄浆水

豆浆清发酵液

豆浆清发酵液是豆浆清发酵后所得的液体,可在豆腐制作中作为凝固剂使用。

同义词:酸水、酸浆

另参:豆浆清

豆粕

豆粕是大豆提取油脂后留下的渣滓。它可被用作牲畜和家禽的饲料,也可用来生产大豆蛋白食品。

蹲脑

蹲脑是豆腐制作流程中凝固环节两大步骤中的第二步,即静置豆腐脑直至凝固剂反应彻底完成以形成稳定结构结成豆腐。

同义词:养浆、涨浆

黄浆水

黄浆水指的是豆腐制作过程中豆浆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同义词:豆浆清

揭皮

揭皮是油皮腐竹制作中的关键环节,指的是揭起在加热豆浆表面形成的软皮。

同义词:起皮

破脑

破脑是豆腐制作流程中模制环节的第一步,即破碎凝固好的豆腐脑

起皮

起皮是油皮腐竹制作中的关键环节,指的是揭起在加热豆浆表面形成的软皮。

同义词:揭皮

曲霉接种

曲霉接种指在底物上接种曲霉(主要是米曲霉或大豆曲霉)的过程。该工艺在东亚的发酵豆制品上应用很广。该类曲在中国古代被称作“黄曲”。但是,曲霉接种并不等同于种曲,因为中国传统酿造工艺中常用的曲并不仅仅局限于曲霉菌,它只是曲下一个子类,此外还有以小曲、糟曲为代表的根霉属类,以红曲为代表的红曲霉属类等。另外,值得提出的是,红曲霉和曲霉并不同属,这一点在中文上容易让人产生混淆,但若从拉丁学名上看,两者的区别就显然易见,红曲霉为Monascus,曲霉为Aspergillus。

另参:种曲

上脑

上脑是豆腐制作流程中模制环节的第二步,即将打碎的豆腐花(也称豆腐脑)装入模具。

酸浆

酸浆是豆浆清发酵液的俗称,是豆浆清发酵后所得的液体,可在豆腐制作中作为凝固剂使用。

同义词:酸水、豆浆清发酵液

另参:豆浆清

酸水

酸水是豆浆清发酵液的俗称,是豆浆清发酵后所得的液体,可在豆腐制作中作为凝固剂使用。

同义词:酸浆、豆浆清发酵液

另参:豆浆清

脱壳率

脱壳率指的是在生产豆浆过程中去除大豆外壳的程度。脱壳率越高,去除的外壳则越多,从而降低了豆浆中的纤维含量。这继而使得豆浆具有更顺滑的口感、更好的清澈度以及更清爽温和的口味。

养浆

养浆是豆腐制作流程中凝固环节两大步骤中的第二步,即静置豆腐脑直至凝固剂反应彻底完成以形成稳定结构结成豆腐。

同义词:蹲脑、涨浆

涨浆

涨浆是豆腐制作流程中凝固环节两大步骤中的第二步,即静置豆腐脑直至凝固剂反应彻底完成以形成稳定结构结成豆腐。

同义词:养浆、蹲脑

种曲

曲是谷物受微生物感染后所生成的产物。有意识地将微生物置于底物上加以培养以获取曲的过程即种曲。其实质即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接种。种曲工艺在豆腐乳发酵大豆大豆酱酱油等发酵豆制品的制作中有着广泛应用(从更广的角度上看,在酿酒和酿醋制作中同样有着广泛应用)。种曲的目的在于获得酿造过程中二次发酵环节所需要的酶。以酱油的制作为例,在种曲阶段,被曲霉菌感染的大豆小麦面粉会产生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在内的多种酶;进入到二次发酵阶段时,这些酶便将分解小麦面粉和大豆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使其转化为单糖、氨基酸及其他化合物,为成品添加风味、口感和营养成分。

另参:曲霉接种